在我国,电瓶车作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保有量已突破4亿辆,锂电池电瓶车占据了其中的5000万辆。然而,随着电动车数量的激增,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在急剧上升。进入2024年,中国已步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阶段,然而,在这样的领域,却潜藏着一个隐秘的灰色产业链。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对这一乱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上游无资质的黑工厂回收大量动力电池后,经过暴力拆解等不当程序,将废旧电芯转手卖给电瓶车维修店、锂电池专卖店和一些小作坊。这些下游商家再将这些废旧电芯进行拼装,成为普通消费者的电瓶车电池。由于电池拆解和容量测试难度较高,消费者难以辨别,其中不乏以“全新”名义高价售卖拆机电池的现象。
业内人士和动力电池有经验的人指出,这类经过非法改装的电池在使用中存在极高的起火、爆炸风险,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在广州市多地走访调查后,记者证实,尽管新规已经生效,部分商家仍在违规销售由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翻新制成的电池。
电池回收的主要途径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是指当电池的容量下降到50%-80%之间时,仍可应用于应急电源和储能设备;而40%-50%以下的电池则须通过拆解和冶金等方式回收贵金属。但一些小作坊和维修店在法律监管的缝隙中,仍不顾安全风险隐患,继续生产和销售违规产品。
当来到这些隐蔽的小型锂电池作坊时,部分店主甚至毫不避讳地表示,在市场上销售的其电池大部分都是来自废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比如一位自称“老张”的店主,坦言其工作室就没有任何相关资质,且通过非正规渠道 легко获得电池合格证。
同样,在翻新电池的黑暗产业链中,正规电动车维修店的暗中销售也不容忽视。在这些店铺中,店主们往往以“全新电池”的名义出售经过拼装改造的拆机电池,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做法极易虚标电池容量,甚至伪造产品质量检验报告,造成消费者的误解。
随着这项黑色产业链继续发展,法律的重拳还未能全面打击这一现象。虽然我国目前已有多项法律规范电池回收,但仍存在执行不力和监督管理不严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电动车和电池的消费者应提高警惕,挑选出正规的渠道购买电池,同时,也需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完善立法,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这个暗藏的灰色产业链,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在新能源汽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下,唯有健康的市场环境,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久发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