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leyu体育官网入口网页版登入:
这是一场摈弃长期形成的资源浪费、结构扭曲、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的落后传统,实现现代化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深刻变革。高效灌溉方式下,预计东北水田年节水40亿m
),潜力十分巨大。要大力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西部盐碱区拟建的水田综合灌区,应设计碱性尾水湿地处理系统和零排放循环流程,既节约水资源,又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同样,农药、化肥的使用也有约1/3的节约潜力。资源节约又带动能源节约,提高总体效益。
结构失调的根源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优化结构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农牧比例。东北有4115.8万hm
的草场,占土地面积的33.2%。农业、林业、牧业的土地资源结构虽然已达到1∶2.2∶0.9,接近于石玉林等倡导的农牧1∶1,但产值却为60∶1.8∶25,牧业仅为农业的41%。东北除天然草场外,谷物饲料丰富,乳肉业基础好,具备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条件,应抓住农业转型机遇,全力发展牧业,在产值上实现顶层级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大农业基地。据预测,畜牧业经济效益年递增率如能保持在近年的10%,考虑到农业平行增长,至“十四五”末期(2030年),畜牧经济效益可与农业持衡或略高,将使东北大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一倍左右。第二层次是水旱比例调整。通过新增水田和中低产田旱改水,在三江平原增加1000万亩水田,在嫩江下游古河道盐碱区增加620万亩水田,2030年达到6360万亩,低产旱田则减少1000万亩左右。
第三个层次是高产田与中低产田比例的调整,通过有效灌溉整体覆盖等措施,全面消灭中低产田。实现这3个层次的调整,就可以为现代农业创造坚实基础。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及一天比一天突出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而且本区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缺乏灌溉是造成大面积中低产田的主要根源。农业生态文明一定要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完善灌溉系统、发展水田灌区以及减少低产田等措施,使灌溉地从目前的25%提高到85%以上,全面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为在本世纪前30年内实现优质高效奠定水利基础。
农业生态环保是新型生产力。在生态环境退化已严重威胁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解放生产力。据计算,东北西部实施水田开发带动区域草原恢复、芦苇恢复和湿地恢复及养殖水面恢复,所驱动的畜牧、养殖、加工及旅游等产业,将产生与粮食生产同等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经济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两者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就可能形成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健康局面。
东北地区的玉米、大豆和稻米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9%、38%和10%,是商品粮的核心,必然的联系到国家的食品安全和民心稳定。2003年,南方稻米亏缺,中央急调东北大米稳定了局势;而2007年黑龙江省大豆严重减产,没办法得到有效补充,结果造成食油涨价过猛。而玉米兼具口粮、饲料及油料3种功能,食品安全意义重大。有鉴于此,建议国家将玉米、大豆和稻米作为3种必保战略作物,对种植培养面积实施监控,并通过价格调控及补贴等手段调动农民积极性;国家增强储备能力,对市场短缺保持应变能力,就能够增强粮食安全。
实施东北农业生态文明战略,除上述6点政策及资源环境性措施外,还必须将现代高新科技运用到农田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这包括土壤改良、种子培育等高新技术的配套实施。尤应尽快启动东北区的水稻、玉米、大豆等骨干作物的超高产技术工程。目前,水稻、玉米和大豆亩产仅为450kg、389kg和110kg。超高产可分别达到750kg、700kg和200kg,分别提高300kg、311kg和90kg,增长系数分别为0.6、0.8和0.8。总产量将从现有8000万吨基础上增加约4500万吨(增长56%)。畜牧业效益则更为巨大,可提高1倍左右,达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0%或略高。再加上食品深加工、经贸及旅游业的带动,那么,到“十四五”末期,东北地区农业总产值完全有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倍,相当于再造一个东北农业基地。